
分享
2025-11-13休闲要闻
11月12日,成都银杏酒店管理学院休闲与运动学院“知行合一,体健风清”主题沙龙(第Ⅰ期)圆满举行。休闲与运动学院院长杨成教授紧扣“体育强国”“健康中国”等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政策导向,以“基于学科融合理念的体育科研思维与方法”为核心,向成都、宜宾双校区教师鲜明传递“跳出体育看体育”的科研观念,强调以政策为指引、多学科为工具,破解当前体育科研瓶颈,为双校区科研协同锚定方向。
本次沙龙分为两个环节,第一个环节为杨成教授分享会,第二个环节为主题沙龙交流会。
环节一
在第一环节,杨成教授紧扣当下政策脉络、结合自身科研实践,从理念、方向到方法层层递进,拆解“以政策为引领、多学科为支撑”的体育科研融合逻辑。

理念革新:借政策红利,破学科壁垒
杨成教授指出,近十年国家《体育强国建设纲要》《“健康中国2030”规划纲要》等政策,已构建起跨学科融合的制度环境。当前体育科研的核心瓶颈是“学科本位思维固化”,多数研究局限于传统视角,忽略了政策背后的多领域协同需求。他倡导“跳出体育看体育”,并非脱离体育本质,而是以政策需求为切入点,将体育作为“问题载体”——比如呼应“乡村振兴”,联动社会学、经济学做体育旅游扶贫研究;对接“健康中国”,联合医学、数据科学探索运动健康干预,让科研成为政策落地的实际抓手。



方向锚定:对标国策校情,明确融合路径
结合学校教师已有的课题立项成果和国家体育学类基金指南,杨成教授明确核心融合方向:我校已形成“体育+文化旅游产业”“体育+数智化”“体育+思政”三大特色,贴合四川地域与学校优势;对标国家导向,可拓展为6类——体育+社会学/公共管理/法学、体育+信息科学/数据科学、体育+新闻传播学/国际关系/文化研究、体育+经济学/管理学、体育+医学/健康科学、体育+教育学/心理学,覆盖多学科领域,体现了体育科研融合的深度与广度。他提醒老师们要紧扣国情、关注时事政策,最终实现“校情落地+国策对接”。


方法落地:针对痛点,给出务实方案
针对“学科本位思维固化”“跨学科知识断层”“主体性意识缺失”三大核心困境,杨成教授提出解决方案:紧跟国家制度红利和战略需求,从政策落地的“小问题”切入,以校级小课题积累协作经验,避免研究空泛;让技术赋能体育,借力智能设备、大数据工具,弥补跨学科知识短板,提升研究科学性;拓展体育科研“新场景”,推动研究多元化发展,联动校内相关学院组建跨学科团队,不用追求全学科精通。

环节二
在第二个环节中,双校区教师结合自身科研实践和行业见闻积极分享、提问,杨成教授逐一回应,现场思维碰撞热烈。

成都校区景涛老师:分享十四科大见闻,印证多学科融合趋势
景涛老师结合参加十四科大的亲身经历,分享了行业前沿动态。他提到,大会主报告围绕“人工智能”“多学科融合”两大核心展开,和本次沙龙主题高度契合。人工智能应用上,教练员不用再单纯依赖过往执教经验,借助智能设备就能辅助训练——一部手机就能完成运动员全方位分析,包括捕捉关节点运动轨迹、建立数学模型推算训练成效和运动成绩,让训练更具科学性;多学科融合方面,他指出体育科研应聚焦不同人群需求,联合医学、营养学等学科,为青少年体质提升、老年人健康维护制定更具针对性和可行性的运动处方,这和国家“健康中国”政策中“全人群健康促进”的要求高度契合。

宜宾校区王邓峰老师:聚焦申报书写作,提问跨学科落地关键
王邓峰老师结合自身申报跨学科课题的经历,提出实操层面的疑问:“在体育融合其他学科的前提下,怎么切实提高申报书质量和立项成功率?”

成都校区向遥老师:直击协作与选题痛点,追问核心机制
向遥老师抛出两个关键问题,引发全场共鸣:一是“推动体育跨学科研究,该建立怎样的长效协作机制和评价体系,才能突破院系间的制度与文化壁垒,真正激发科研人员持续合作的内生动力?”二是“怎么设计跨学科体育科研课题,才能有效规避‘大题小作’或‘文题不符’等常见陷阱,切实提升立项成功率?”

针对上述分享与提问,杨成教授逐一回应:
回应王邓峰老师:“跨学科申报书写作要抓‘三个核心’:一是逻辑闭环,先明确政策需求,再提出体育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切入点,最后说清各学科具体分工,让融合既有依据又有清晰路径;二是政策锚点,在申报书开篇和研究意义部分,精准引用相关政策关键词,体现研究的政策契合度;三是凸显优势,重点说明跨学科团队的差异化亮点——比如成员是否有相关政策研究经历、是否具备多学科研究方法储备,让评审看到团队执行能力,避免‘融合表面化’。”
回应向遥老师:“先提升自身认知,多看看专家对政策的解读和对体育的深度分析,思路拓宽了,自然更愿意主动参与跨学科合作。课题设计要紧扣政策关键词、聚焦‘小问题’,同时做好前期文献梳理和跨学科团队沟通,确保选题既贴合政策导向,又能通过多学科方法落地,不搞空泛化。”

作为学院“教风学风建设年”的重点学术活动,本次沙龙成功搭建了“专家引领—教师互动—科研赋能”的成长通道。后续学院还会持续推出各类主题沙龙,邀请更多学界权威、行业精英加盟,为全院教师构建更系统的科研能力提升平台。